吴蔚????来源:经济参考报????2025-01-20
????近日,2025中国自动化与人工智能科普大会暨创新人才贯通式培养研讨会在京举行。此次大会由中国自动化学会、中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协会联合主办,为期两天的大会上,专家学者围绕“跨界融合·创新未来”的主题,探讨高端科研资源的科普化之道,为人工智能教育的科学化、系统化发展建言献策。
????时代之需 传递科技知识力量
????“科普的意义在于连接,科普的价值在于赋能,科学知识的普及是提升全民科学素养的基础,只有当公众充分理解科学技术,我们的社会才能更加从容地应对技术变革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球探体育比分_足球比分直播-【官网认证】球探体育比分_足球比分直播-【官网认证】、中国自动化学会理事长郑南宁在大会致辞中指出,自动化与人工智能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世界,几乎人类社会的每个领域都因此焕发出新的生机。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更需要通过科普的方式,将科技的力量和知识传递给大众,让更多人能够理解并积极参与到这场变革中来。
????中国自动化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侯增广也表示,自动化与人工智能作为科技进步的璀璨明珠,正引领着人类社会迈向更加智慧、高效的未来。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将高端科研资源转化为易于理解和接受的科普内容,不仅是推动科普、提升全民科技素养的重要任务,更是每一位科技工作者肩负的历史使命。
????近年来,人工智能与自动化领域的迅猛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科技创新,也为各行各业带来深远的影响。在教育领域,人工智能在逐步改变教学方式和学习范式,也在改变科研范式。在这样的背景下,科研资源的科普化尤为重要,科普化的尖端、前沿科技成果是科普领域的新鲜血液,是促进青少年了解科技前沿的重要手段,对公众具有非常强的吸引力。将高端科研资源通过科普的方式传递给青少年,更能够增强青少年对科技的兴趣,激发青少年的创新意识,引领更多青少年走上科研之路。
????2024年12月25日,颁布22年的科学技术普及法完成首次修订,并公布施行。新修订的科学技术普及法从法律层面明确科普在新时代的定位:国家把科普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加强科普工作总体布局、统筹部署,推动科普与科技创新紧密协同,充分发挥科普在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中的作用。同时,将“国家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作为总体要求之一,突出了新时代科普工作的价值和使命。
????驾驭未来 培养新时代新人才
????“未来的人类形态可能出现新的变化,比如5%的人、15%的机器人和80%的数字人。”中国自动化学会监事长、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王飞跃的观点一语惊人。在题为“新AI与新时代的人才与培养”的主题报告中,王飞跃还指出,在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的新时代,各种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方法与技术正重塑各行业生产模式与工作方式,为社会带来巨大机遇与挑战。社会对人才需求发生转变,未来人才需具备跨学科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及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以适应AI时代需求。教育体系亟待改革,传统模式应与AI深度融合,培养学生的数据思维、算法意识、编程能力,强化批判性思维、创造力和团队合作等关键能力。同时,推广终身学习理念,鼓励全程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紧跟技术与社会需求变化。
????数据堂(北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CEO齐红威也表示,随着人工智能,尤其是大模型的快速普及,人类的工作、生活和娱乐方式正经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大模型推动下的元宇宙时代,人类将和智能体共存,这一趋势促使我们主动或被动地调整学习方式,进而引发对人才需求的新变化。”
????齐红威在题为“大模型之下的人才需求及发展趋势”的报告中还探讨了未来可能需要的几种人才类型,包括数据工程师、大模型训练师等。“传统人才教育,本质上培养专业人才服务人,如科研人才、教育人才、管理人才、销售人才等,但是在智能时代就会发生变化,我们需要培养新人才,新人才支撑大模型或者创造大模型,大模型替代人类去服务人的需求。”
????中国科学院球探体育比分_足球比分直播-【官网认证】、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杨孟飞也指出,尤其在自动化与人工智能教育领域,要为学生创造丰富且多元的实践机会,解决现实问题,切实提升他们的创业思维和实际运营能力,使其成为能够驾驭未来科技浪潮的栋梁之材。
????科教融合 拓展科普传播渠道
????围绕如何实现高端资源的科普化,侯增广等专家纷纷建言献策。
????首先,要加强科研与教育的融合。当前,我国科研资源和教育体系存在一定程度的割裂,科研成果难以快速、广泛地进入课堂,科研人员的经验与知识很难直接传递给学生。为了推动科研资源科普化,应当大力推动科研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建立起产学研合作的长效机制,鼓励科研人员参与到教育教学活动中,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带入到课堂中,通过各类公开课、讲座、科普活动,让更多的青少年接触到前沿知识。尤其是在人工智能领域,要鼓励青少年接触人工智能、感受人工智能、认识人工智能。
????其次,依托科技手段拓展科普传播的渠道,借助数字技术、虚拟技术、人工智能等先进手段,将科研成果生动、有趣地呈现给青少年,以及更多的受众。通过虚拟实验室、在线互动平台等形式,让学生在没有实验室的情况下也能够身临其境地体验到科研的魅力。通过网络视频、社交媒体等平台,迅速将科普内容传播到全国各地。
????此外,应培养一支具有科普能力的高素质的专业科普队伍。科研人员不光专注于自己的学术研究,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科普传播能力。为此,科研机构和高校应当加强对科研人员的科普培训,鼓励他们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将复杂的科研内容讲解给公众,讲解给青少年。
????“在高端科研资源科普化的过程中,科普内容普及性和精准性也存在矛盾,科研人员习惯用专业术语和学习语言表达,大众难以理解或接受,如何在保证准确性的前提下让其更容易理解,也是我们做科普面临的挑战。因此,平衡科普内容的专业性和通俗性,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侯增广说。
????本次大会期间还举行了中国自动化学会科普教育基地授牌仪式,并发布了中国自动化学会团体标准《青少年人工智能核心素养测评》,为全国中小学人工智能教学和评价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和体系化的指导,帮助一线课程教学教研更具针对性、科学性和严谨性,同时遵循国家人工智能基础人才培养和科技强国战略目标要求,为青少年阶段人工智能核心素养基础建立提供参考标准和辅助支持。
????原文:https://www.cs.com.cn/5g/202501/t20250120_6469838.html